跳至內容

購物車

您的購物車為空

訂閱我們的電子報

隨時掌握新品發佈、活動與最新消息。

文章: 工藝與願景的交匯點:Vetrina Mia 的故事

Vita Mia Original

工藝與願景的交匯點:Vetrina Mia 的故事

時尚是一個傳統產業,其關於材質、工匠以及內部運作的細節和知識,都深深植根於歷史與業內人士的獨門智慧中。作為業界的外來者,Kate Chang 一直並持續地打破常規,挑戰這個停滯且固守傳統的產業結構。

 

Kate 出生於加州的 Walnut Creek,正位於矽谷的中心。這片曾經長滿蘋果園的綠地,因史丹佛大學的發展以及由此聚集的人才,逐漸從昔日被稱為「心之喜悅之谷」(Valley of Heart’s Delight)的地方,轉變為全球科技與創新的核心,以及推動美國經濟的強勁引擎。直到今天,你仍能在咖啡館和餐廳裡聽到年輕創業家談論自己如何拒絕了一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僅僅因為投資人的理念與創辦人不一致。加州雖非一個國家,但其 GDP 高達 4.1 兆美元,已接近或甚至超越日本的 GDP(撰寫本文時)。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甚至瘋狂的地方,充滿了盲目追求創造與發現極限的雄心壯志。這片從蘋果園蛻變至今的土地,以及在文化不斷衝突、融合與變化的環境中成長,造就了 Kate 成為今天這位雄心勃勃的國際企業家。

談及她的成長背景時,Kate 表示她相信,加州充滿活力的多元文化經濟對她的價值觀與理念產生了關鍵影響。「紐約因接近歐洲舊世界的城市而成為全球金融中心——五月花號將追求新生活的人才與夢想帶來。而美國的加州則靠近亞洲,這樣的地理因素讓它得以匯聚資金與人才,發展為今日的強大樞紐。」

Kate 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法律後,又獲哥倫比亞法學院錄取。但她並未依循常規踏入法律職業道路,而是選擇休學一年前往亞洲拓展視野、認識世界。在香港熙攘的街頭與東京的水泥叢林中,Kate 表示自己彷彿揭開了一層面紗,看見了一個充滿潛藏機會的新世界。在地球的另一端,存在著一個與她熟悉的同樣有野心、甚至更加勤奮的市場與人口。在那裡,她加入了頂尖的創投公司,如位於香港中環的住友商事亞洲股權投資部門以及 CyberAgent Ventures(現為 CyberAgent Capital),參與了包括大眾點評、KakaoTalk 等公司的投資,並在當時就已憑藉銳利的判斷力、果斷與行動力建立起無可爭議的聲譽。亞洲知名科技與創投媒體《Tech in Asia》在她職涯初期便有報導過她的事蹟:https://www.techinasia.com/asias-top-female-startup-investors-on-why-they-love-their-jobs-part-i

Kate 曾與我分享,當她向哥倫比亞法學院教授表示要放棄繼續就讀法律時,那位教授提醒她入學有多困難,很多人夢寐以求都無法實現。但同時,該教授也表示,他相信在學術殿堂之外,還有一所更為嚴苛的學校,那就是社會。

「你是否曾經希望能從家中舒適地體驗並購物米蘭街頭的精品店?」就在我們談話的這個時刻,Kate 提出了這個價值百萬的問題。誰不曾夢想造訪米蘭的時尚四角區(Quadrilatero della Moda),親身體驗工藝、美感與奢華傳統的聖地?雖然人們容易被名牌時尚屋所吸引,但那一條條巷弄裡其實藏有眾多規模較小卻同樣自豪的時尚精品店,如同王冠上的閃耀寶石。義大利那種獨特的魅力,即使是最冷漠的人,也會因此願意嘗試新的造型。

受到這些街道的啟發,Kate 花了八年走遍歐洲,與那些在大型時尚品牌中有著長期且成功資歷、如今選擇展翅高飛的獨立設計師,以及來自年輕世代、充滿才華與野心的新銳設計師簽約合作。將他們與擁有世代傳承技藝的工匠工廠配對,打造出獨特而奢華的時尚作品,讓消費者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Kate 向我介紹了許多她簽約的設計師,例如曾在 Armani 留下卓越贡献的 Fabio Menconi、代表龐克時尚風潮、曾與 Versace 與 Prada 合作的 Simone Botte(其品牌為 Simon Cracker)、設計出無數經典款式的 Marina Lorenzi,以及負責 Chanel 工匠指導的 Frederic Lesellier。無論年齡,這些設計師皆鼓起勇氣,離開穩定成功的職涯,立志在時尚界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記。

這時我才開始理解,Kate 承擔的是多麼艱鉅的任務。作為一位女性,要與品牌主理人及工廠洽談合作已相當困難,更何況是與超過 200 個品牌與無數工廠合作?我腦中浮現的第一個詞是「不可能」,但她確實做到了。Kate 對時尚產業的深刻理解——從製造流程,到皮革與材料的價格與來源,義大利各地區的專業強項,以及更重要的,她對人心的理解——正是她得以克服重重困難的原因。

Kate 在歐洲的經歷讓她發現,這些創意總監其實早就在等待這樣的機會。儘管他們通常已有穩定的工作,可終身任職於知名時尚品牌,但他們覺得自己的創造力與時尚靈魂正被迫不斷重複每一季只做細微調整的設計,彷彿蠟燭被慢慢吹熄。

如今 Vetrina Mia 的網站每天已有超過八萬名購物者造訪。儘管目前僅在包括日本、韓國、香港、台灣、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尼等少數地區開展業務,卻已有如此成績。他們計畫進一步擴展至中國大陸、澳洲、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等更多地區。Kate 特地向我展示了網站後台的即時數據,當時有超過 800 位使用者正在瀏覽 Vetrina Mia 的網站。即便目前僅推出約 20 款產品、4 個品牌,他們所取得的成果已讓他們領先多數時尚品牌,僅次於主要的高級時尚品牌。

每月約 250 萬名的訪客,這已經不再是「是否」而是「何時」的問題——Vetrina Mia 終將成為歐洲時尚文化與龐大亞洲市場之間的橋樑。

在訪談中我們也聊到他們的 Instagram 專頁。當我問到為什麼他們的頁面雖然美觀但只有約三千多名追蹤者時,Kate 自信地說這是他們策略的一部分。「每個品牌與時尚公司都痴迷於提高社群媒體的粉絲數。雖然這很重要,但這些粉絲未必會轉化為購買行為。我在矽谷文化中長大,那裡追求的是實質且有意義的成果。我認為,雖然讓創意受到消費者讚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將他們帶到我們的網站上實際消費。」因此,Vetrina Mia 的每一則廣告都會明確標示包包價格,確保透明度,並吸引真正有購買意願的顧客。

Kate 冷靜地分享道,當她第一次決定在廣告中顯示每個包包價格時,網站流量曾瞬間腰斬。我聽了冷汗直流,但她接著說:「雖然很痛苦,但我知道我們必須找到真正想要購買的顧客。Vetrina Mia 非常感謝那些喜歡我們品牌、點讚和追蹤我們的人,但我們需要更進一步的行動——準備好購買奢華包款的客群。」事實上,自從做出這項決定以來,Vetrina Mia 的月訪客人數已成長了 60 倍,更加證明了 Kate 的商業智慧。此外,她還分享道,目前平均每位顧客會在商品頁停留 200 至 300 秒,這進一步證明品牌正在逐步累積忠實粉絲,消費者也開始認同工匠們所投入的心血。

這些超越其他時尚品牌在短期內能達成的成果,正是設計總監們的靈感、工匠們的傳統手藝與堅持,以及在 Kate 領導下 Vetrina Mia 團隊耐心耕耘的成果。若在三個月前問這是否可能,答案肯定是「不可能」。

目前時尚產業面臨的另一挑戰,是其根深蒂固的僵化體系。大多數品牌與大型時尚屋都有既定風格與成功模式,使他們穩坐今日寶座。雖然經典永存,但這也導致許多時尚品牌每一季都推出近乎相同、缺乏創意的設計,因為設計師無法自由揮灑創意,而是被公司規則所限制。因此,不少人會發現,母親 30 年前買的款式,可能與今天女兒購買的款式幾乎相同。

在過去,這也許不是問題,因為高級時尚不僅展現外表,還代表質感與奢華感。但現今社會早已改變,我們活在一個重視獨特性與個人表達的時代。相信讀者也曾有過在辦公室或聚會上,遇到有人穿著同一件衣服或拿著同一款包包時感到一絲尷尬的經驗。Kate 清楚記得有位日本客戶曾說,Vetrina Mia 不僅以高品質的奢華產品切入市場,更因與超過 200 個品牌合作,有著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正解決了這些問題。她認為時尚應該比主流高級品牌讓人更容易接觸,而且個人風格的展現也不應該因此而被犧牲。

目前 Vetrina Mia 正在重新整合工廠與供應鏈,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需求。這是一大挑戰,因為義大利工匠製作一只包包往往需要好幾天。Kate 表示,這也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在保持品質的同時,實現可持續的生產規模化。

《Vita Mia》雜誌正致力成為一個平台,讓設計師與工匠分享他們的靈感與夢想。這些藝術家與工匠有太多想說卻從未被聽見的故事,因為主流時尚文化的壓抑,他們無法發聲。而現在,消費者也希望更深入了解設計師與品牌的創意與未來規劃。目前 Vetrina Mia 僅展示 200 個簽約品牌中的 4 個,一方面是為了敘述歐洲傳統皮革工藝的故事,另一方面則如同米蘭的街頭,每家店鋪不斷變換風貌,為觀眾帶來新的時尚面貌。然而,我們知道每月超過 200 萬的消費者都渴望遇見下一個轉角處的品牌。為了滿足這樣的期待,這本雜誌將成為時尚世界內部運作的窗口,讓來自 200 多位設計師與數百位工匠的靈感與故事,直接傳遞給讀者。

這本雜誌並非 Vetrina Mia 的聲音,而是設計師與工匠們的聲音。每篇故事、每個主題皆由他們決定。或許不像一般雜誌那樣有明確的發行日與嚴格的編輯風格,也許並非每張照片都如時尚大片,也許每一句話都不是最吸睛的修辭,但這會是真實而純粹的聲音,是那些被壓抑數十年的創作者最真誠的訴說。我們希望這裡能成為時尚花園的沃土,每一季都為讀者帶來新的色彩、形狀與情感,而每期雜誌將在素材充足時誕生。